SeekStar 不是搜索引擎,是把整个互联网变成一片可以抬头仰望的 3D 星空
寻星 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浏览器 / 搜索引擎形态构想。 它不再以传统的关键词匹配和线性列表作为信息探索的入口,而是以地图化 / 星图化的方式,展现知识的关联、创作者的聚集,以及那些尚未被命名的领域。
在“寻星”中, 你看到的,不是结果的排序, 而是信息的引力场; 不是冷静的检索, 而是温柔的靠近。
- 线性列表 = 越往后越没人点 → 长尾信息被埋没
- “关键词—结果”模式要求用户提前精准描述需求 → 扼杀偶然发现
SeekStar 把搜索结果映射成可交互多维语义星图:
- 距离 ≈ 语义相似度
- 星团 ≈ 主题群落
- 放大/缩小/漫游 → 发现传统 Page-2 之后的冷门知识
| 功能 | 描述 |
|---|---|
| 🔍 搜索即靠近 | 输入关键词 → 镜头平滑飞行到目标星域 |
| 🌌 语义星团 | t-SNE/UMAP 实时降维,自动形成「星团-星尘」层级 |
| ✨ 创作者星系 | 同一作者/机构高亮连线,快速追踪研究脉络 |
| 🗺️ 漫游发现 | 鼠标悬停预览,点击展开详情,支持“意外跳转”推荐 |
| 📦 一键导出 | 星图快照 + BibTeX / Markdown 批量引用 |
浏览是一种探索,不该只有线性的路径。 “寻星”以类星团方式组织信息,模拟语义与结构的自然分布。每一次搜索,是视角的转移,不是终点的查找。
优秀内容之间有自然的吸引力。它们在高维向量空间中自动汇聚,构成流动而优雅的知识群落。 这些内容不是孤岛,而是星群,每一篇文章、每一位创作者都在其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。
输入关键词不再意味着精准命中,而是一种方向感。 你将被引导至那个主题的星域,然后亲自放大、缩小、漫游——探索结构中那些不曾设想的发现。
信息的碎片化是现代的痛点,但“寻星”将它们重新编织。 那些曾被孤立的笔记、灵感、片段,将重新获得彼此支撑的结构,成为可供漫游的知识之林。
- 🌠 开屏星图:随机呈现语义岛屿化的信息结构
- 🔭 搜索即导航:镜头缓慢靠近目标星团,并展示邻近相关内容
- 🗺️ 缩放与漫游:自由缩放视角,从整体星团到局部细节
- ✨ 创作者群落:根据语义聚类,发现风格与主题上的同频者
- 📚 知识再组织:将零碎内容归于上下文关联的结构中,自动生成图谱
- 无限纪行(GrowCrescendo):渐进式思维与非线性交互的初步探索
- 地图 · 星图 · 网络结构:来源于自然界、认知心理与图神经网络的融合想象
- 向量空间美学:信息与内容并非孤立点,而是拥有流动感与层次感的连续体
我们每个人都是夜空中仰望的旅人。 “寻星”是一场以探索为信仰的非线性纪行。它拒绝答案的唯一性,拥抱结构的开放性。 它不仅要重新定义“搜索”的含义,更希望唤起我们对互联网最初的想象: 连接、聚合、发现,和一份无尽的好奇心。
目前处于概念与原型设计阶段。我们正在探索:
- 知识图谱构建算法与语义聚类机制
- 自由漫游交互界面(3D视角 or 平面星图)
- 内容与创作者节点的自动归集系统
- 与现有搜索API的融合尝试
欢迎任何对信息组织、语义聚类、可视化、哲思工具感兴趣的开发者和创作者加入我们!
如果你也在寻找星星, 请加入这场旅程。🌟
初稿撰写时间:2025年5月14日 项目灵感来自个人对信息结构、表达形式与非线性知识成长的长期思考。